如何判別好的中醫?

父:




雖說是中醫信徒,但市面上充斥太多庸醫,令中醫變成「看緣分(夾唔夾?)」、「只能調理,不能醫療」等的代名詞,敗壞了整體的聲譽。不過我留意到的是,近年新派或連鎖中醫店似乎越開越多,就拿我居住的屋苑為例,十年前大概有七間西醫門診,如今只剩下三間,全都換上新派中醫,包括有藥粉派,或綜合派(集針灸、草藥等),且門面乾淨,有別於傳統醫館的裝潢。
花多自然眼亂,除了用自己的身體去驗證,記得一位習中醫的外國人說過,她看見一些中國的中醫(中國中醫是以同時習中、西醫而聞名的) 開藥很多,例如治胃痛,針對胃部的藥可以開三種。她說這並非傳統中醫的做法,而是西醫針對病徵的做法。傳統中醫頂多開一種藥針對胃部,其餘的應該為針對病源而發即五臟,那就是中醫看整體的哲理。這個情況可延至一般小病例如感冒,在藥房「坐館」的中醫師往往因為要為藥房增加收益,開藥往往以量取勝;反而有質素的中醫,對付一般感冒,不會密密麻麻寫滿藥單,頂多十幾種。由此可見,開藥多寡亦能看出醫師醫術的功架,大包圍式的處方藥單,不是為賣藥,就是反映醫師醫術不高,惟有多開藥,希望以量多擊中徵狀。
看感冒時,也會因為方便,而試試樓下不同的中醫。中醫重望聞問切,依經驗所得,「問」是最不應被倚重的。若一個中醫師要問長問短,即「切」的技巧未到家,小病如感冒,能幹的一把脈便應知要扶什麼經絡驅邪。若小至鼻水顏色,大便形態,均要鉅細無遺探問,那又會墮進「診病徵而非療病源」的框架內。
不過說到底,也應以成效作為最佳的驗證吧(或者看等候者的人龍有多長--則是綜合群眾成效了)。只是所謂的「緣分」,是建基於我們是否明白該醫師的運作哲理。 很多人看完中醫後,病徵加劇,但實屬排毒過程,不少人會誤以為醫師「無料到」或「中醫真的很慢」,其實是先要明白正確的醫療觀念,是幫身體,而非停止其反應,中醫、順勢、氣功療法,均如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