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電影

父:


宮崎駿說過,親子關係是他很關注的題目之一。看他的動畫,不難見到以上的關懷——以及他對「家長心態」所持的立場,這一點在《崖上的波兒》(二○○八年)甚為明顯。
 《崖》裡沒有什麼大主題,或蕩氣迴腸的啟示,但作為家長細看,不難見到內裡的重要訊息。故事講述波兒為人面魚,游到岸邊被玻璃瓶卡著,得到五歲的宗介拯救並守護,繼而愛上他。去到最後的一幕,是波兒決定要做一個百分之一百人類,這生也和宗介一起。然後,便是難忘的一幕:家長商討決定是否可行,然後為他們盤算未來的問題(因為波兒要變人類要付出代價且不能回頭)——只有五歲的他們戀愛了,但十五歲的他們還會繼續嗎?他們真的能一生一世嗎?作為父母,他們該怎樣給意見,或者是否真的容許這件事發生呢?結論是,他們相信他們的決定,讓二人「共諧連理」。
 積極不騷擾,是宮崎駿想說的。日本的小孩很獨立,很有秩序,一切與「信任」有關。五歲時的愛情抉擇,在現實世界裡似乎真的不能盡信,但這樣極端誇張的情況,在《崖》裡只被描繪得平常不過。我想起細田守的《狼的孩子雨和雪》(二○一二年),也是關於半人半動物的角色,與人類相戀的故事。當中媽媽與人狼結合,生了兩個小孩——雨和雪。但不久狼爸爸去世了,只剩下一個不懂養狼的媽媽。十歲時,雨(弟弟)決定走進森林,繼承森林之王的衣缽,看顧山頭上的生物。媽媽起初不願意,說雖然對狼而言,十歲已是成人;但對她來說,他仍是個孩子。後來,雨終於出走,媽媽接受了,因為在夢中看見人狼的丈夫,安慰他說雨應該沒有問題。之後媽媽還住在山中,偶爾聽到狼叫,心安地微笑。
 在這兩齣電影中,也足見「放手」的育兒之道。片中孩子未到人間認可的「成熟」年齡,但行為卻予人信心,就算未能歸納為民族特性,也可以電影劇情為鑑,令人反思適度「放手」及「信任」,其實不是關乎孩子的年齡,而是來自父母尊重兒女的心態。
其實動畫片滲透「育兒」訊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宮崎駿說《波兒》是給孩子看的,甚至希望五歲的孩子也能明白。但其實最想傳遞的主題,反而是給陪伴孩子入場的家長看。毫無疑問,那是給怪獸家長的訊息—要放手、信任孩子。《狼》則更對應父母的胃口,我太太在觀看兒子雨以狼的形態離開媽媽時,因為一句對白便哭得眼淚直流。那是男人體會不了,由著十月懷胎至養大孩子,那是母性膨脹下的自然後果。
 「我還沒有為你做什麼」—在兒子轉身離開,投向另一世界(動物世界),媽媽對人狼兒子說了此話。要知道,動畫中媽媽的「育兒路」一直崎嶇不平,因為不能讓他人知道孩子是半人半狼,也不曉得如何去養育「狼」。為了他們,她隻身帶著他們離開城市,搬到遠離人群的鄉郊,獨力自給自足,一方面要養大他們,另一方面要為他們隱瞞「身份」。但經過十多年,她在與孩子離別之際,竟然還說自己沒有為他們做過什麼,還覺得自己不足夠—太太就是因為這樣而淚流,雖然只是當了一年母親。
 當東方 (日本) 的管教方式越漸寬鬆,近期看的另一齣西方親子動畫卻轉趨保守—我說的是《壞蛋獎門人2》。大壞蛋犀利哥已成為甜蜜爸爸,但對大女嘉嘉的情竇初開卻甚為緊張,一開場時已追問嘉嘉用手機與男生還是女生傳短訊,嘉嘉也不想理會他。後來犀利哥得知她真的和男生交往,甚至希望他們別再見面。在派對一幕,他在嘉嘉身邊來來去去,希望阻止她和男孩跳舞,在西方的開放社會,簡直教人難以想像!最後,男孩子放棄了嘉嘉去追求另一美女,犀利哥亦拖著她離開—但最後仍用鐳射槍把男孩子冰封。記得之前看網上華僑後裔說,感覺自己最「亞洲」的痕跡,是爸媽會對約會對象說:「十時前請帶她回家。」看來,這可能要改寫了?將來可能是白人小孩向亞裔孩子投訴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