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尋找真正的「免疫」

科技發達,卻不能複製人體,更複製不了我們的免疫系統。疫苗的構成亦正正解釋到這一點--沒有藥能對付某一些病,唯有靠所謂減毒及滅活的病毒病菌以「沒那麼大的」殺傷力,去刺激身體自衞,做出抗體。所以,最終也是我們自己做抗體的。但以上過程是非自然入侵,且沒經過呼吸道及消化系統所稀釋,以一個統一減毒指標、沒通過任何體檢評估,要所有人一起承擔未必合你體質的疫苗,這實是比預計中更危險。就算疫苗真能防疫,一個又一個疫苗創傷的個案,就證明了現代醫學為了完成大我(社區免疫),而犠牲個別人士健康的一個殘酷機制。問題是,我們真的別無他選?

以上過程說明了自然得來的病和疫苗而來的病所引起的防衞是不同的,所以抗體也未盡相同。有免疫學家更認為,疫苗所生的抗體,不能百份百預防到天然感染的病,還是阻礙你產生永久抗體,簡單一點去說,就是因為身體裡已有若干的毒及A貨抗體,而令真的感染時,做不到百份百永久有效的抗體。

有一個相似理論可見於一流感疫苗研究:加拿大卑詩省疾控中心的專家分析過2009年H1N1的患者,發現曾接種過流感疫苗者竟更易染上H1N1。他們仔細分析後發現是2008年流感疫苗裡的病毒,與H1N1非常相似,但不是百份百相似到令抗體能打敗H1N1,結果做成相輔相成的感染。

我大兒子在接種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針後,吃中藥後的第三天,竟然爆出紅疹,與麻疹非常相似。中醫說要把毒透出來,否則這些毒就留在身體裡了。我那一刻才明白什麼是「活」毒針,全都活現眼前。托賴孩子現在都比同齡健康。後來我發現自然療法界也有不少清針毒療法。現代醫學稱這些為合理的副作用,要做抗體就必然承受。但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那些不論是減毒還是滅活的毒和菌,本質上一定是有毒性,而這些毒性可能讓孩子永久受損,亦阻礙了正常的免疫系統發展。

根據常理的去推斷的話,本身病毒型號有很多種,流感或肺炎有百多種,像痲疹般的也有不一樣的 (新聞說痲疹爆發時科學家能經化驗斷定是野生型號wild strains還是實驗室培育的疫苗型號vaccine strains),即疫苗能防的就是疫苗裡的病毒/菌,而其與天然感染的型號是有分別的。沒有疫苗能給予百份百的保護,就是這個意思了。

即然身體是最終武器,那防病的手段就應該是強身健體。我會選擇有病時盡力支援孩子的身體,多於要他們作無謂且傷身的預習訓練 (疫苗)。百日咳對有充份維他命C的孩子不太嚴重,面對痲疹併發的孩子多是缺乏維他拿A;破傷風菌在乾淨的環境根本沒有毒性,肺炎多發生在長期用藥及病患人士。所以健康的關鍵是營養、衞生、休息好的新陳代謝。而有病時的關鍵也是營養、衞生、休息及好的新陳代謝。好的營養除了飲食均衡,購買有機食品,還可在家常備有益食品如富益生菌的麵豉湯、天然抗生素如蘋果醋、蒜頭、薑、洋蔥。衞生和休息不用多說。好的新陳代謝除了靠以上的,還有多浸腳和暖敷,熱力就是能量。而針卡上的傳染病不是西醫不能處理,多是沒有特效藥而已,也別說中醫及自然療法在這些病中給予的支援可以有不少方法。

說回防傳染病,尤其不打針的,可以購買不經化學合成的維他命補充劑,且寶寶八個月前一定要餵母乳。你能接受到的話,在論壇徵母乳比起接種疫苗更安全有效。中國人的粥也十分有用,無論小病如便秘,還是大病如感冒,小孩都可以多吃薑絲粥,四至六個月寶寶也可吃粥水,一定比化學合成的奶粉好。

我不是醫生,只是一個看過疫苗恐怖之處(大兒子接種疫苗至一歲)、見證過零針好處(小兒子沒接種任何疫苗,上學也沒病過)、及在這方面搜集過資料的媽媽。寫這麼多,只是想分享過來人經歷。父母都有保護孩子的天性及直覺,大家有了更多資訊,就能好好運用選擇的自由了。

當我們看疫苗時,看的應是疫症

免疫針真的替我們預防疫症嗎?當有人聽到我不為孩子接種疫苗時,大家最擔心當然是我的孩子會受感染嗎?也有少數人會覺得我們是危害社區健康的敗類,令社會再次陷入疫症危機──其實,疫苗和那些針卡上的病,並不一定有關的。

查一查美國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99年曾公佈1900-1980年傳染病的死亡率趨勢)及英國的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世紀麻疹死亡率) 的數據,可看到在疫苗普及的1960年代前,死亡率已經下跌。換個角度去看,若比對一下沒有疫苗的壞血病、傷寒症及猩紅熱,發現其死亡率都同樣於1960年之後下跌,即與麻疹等針卡上的傳染病的情況相距不大。有傳染病學家都認為疫苗不是傳染病下跌的唯一原因,更重要是衞生和營養救了我們。

所以,不打針會否令病毒回歸社會? 歷史告訴我們不然。其實,以常理來看,不正正是打針會令病毒不停增加宿主嗎? 接種活毒針者更規定六星期內接受隔離 (即水痘針、麻疹針等),但如今衞生界都不執行了,家長也慒然不知,變相令活毒回到社區,有些案例更是感染家人。而Oxford Journals就驗證過2011年紐約的麻疹小爆發,內裡一位感染者曾接受麻疹疫苗兩次,不單感染了麻疹,還將其傳染給四個人。

不同嬰兒疫苗有不同的保護年期,除了麻疹針被認為有永久保護外 (此仍政府聲明,但明顯已與以上例子不吻合,接種疫苗者都染上了麻疹),其他疫苗效力的官方數字最多也只有25年保護,這意味著大部份香港人,在30歲之後沒有再接種針卡上的疫苗,就與我的孩子一樣,都是「沒有接種者」,即某些人眼中的「帶菌者」。社區免疫是不成立的。

天然感染的傳染病,則有永久免疫。天然感染不是殺得人多嗎?即使在西醫的系統裡,如今抗生素已能大量減少併發症,搞清楚了疹類不能用某類退燒藥,已能大大減低了死亡率,遑論現代社會的衞生和營養已給了我們很大的保障。美國對上一宗麻疹死亡病例就是2003年,但藥廠及政府總會說全球的死亡率,把發展國家也算進去。但在美國賠償機制尋找的話,2003年至今,就有96人死於麻疹混合疫苗的副作用

就麻疹而言,世衞的建議是補充好維他命A,就可以避免了麻疹的併發症,而自然療法裡也是提議醫麻疹用高劑量維他命A。可見體質比你有沒有染上該病重要,而疫苗所給的假抗體也不是必需的。關於為何疫苗是能做「假抗體」,可以查一下關於巨噬細胞及T1、T2淋巴細胞與疫苗的醫學文獻,這兒不詳說,但驚奇的是,很多免疫系統專家的確不贊同疫苗。以父母的常識去理解他們的解釋,就是病毒不透過正常管道,即呼吸或消化系統,進入身體,而是直接繞過皮膚打進血液,不會令全部士兵啟動,所以疫苗製造者便要以鋁合物或把不同病原體(如百日咳桿菌加破傷風桿菌的神經性外毒素)加起來,才能刺激免疫系統。但這很容易就會過了頭,且就算處理掉,也沒有管道離開,故會引起一堆複雜的副作用。

另一問題是,如今接種免疫針後,醫生是建議餵退燒藥的。這變相是不容許身體打仗,把毒打進身體後,身體開始作出反應,退燒藥的藥理卻是停止肝臟的解毒工作,把溫度硬降,令本身透過發熱去殺菌的機制急停,那不是拿孩子的身體當戰場亂搞嗎? 結果孩子只能硬接了所有毒素。

作為家長,我情願孩子冒生病的險,做出「真抗體」,多於要冒免疫針的風險。歷史及常識告訴我,無論是天然疾病,還是面對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孩子的體質都是關鍵,那不是等於體質就決定了健康的一切嗎? 疫苗若不是以改善體質的方向去做,其實也只是免疫系統不必要打的一場仗而已。

濕疹的安慰



網上看到濕疹簡直是位列媽媽煩惱中的首位。

在此,我想安慰一下。 

很多人以為小孩子身體唔好,所以有濕疹,其實恰恰不是。除非你懷孕時吃了很多辛辣的東西,但若是打疫苗很慢慢才浮現的濕疹,可能是來自疫苗。

大家都知道疫苗是菌,只是劑量較低,足以令身體響起警號,啟動防衞力,但不足以令你真的為那種菌而大病。問題是,現在越來越多混合劑,醫療上所謂的不會傷身,其實是傷了你不知。就拿肝炎針來說,真的是拿菌來攻擊bb的肝,但同時也有其他菌 (因為有混合劑,所以盡量不要貪方便在私家打n種的混合疫苗),bb身體是不能負荷這麼多攻擊。發個燒,亦不能擊退所有菌的。那麼他們往那裡走? 就是皮膚。因為bb的身體是很通暢的,自己解毒時,會把菌推向表層。濕疹就是散菌,但一直散不了,你去醫皮膚,是醫不了的。 

我兒打到六個月的疫苗時,去看中醫,吃了數劑,把毒解了,濕疹便好了。一直搽乜膏物膏,只是治標不治本。皮膚本身是不會中毒的,(對中醫有興趣的,可搜搜其五臟六胕的理論,只有其對應經絡才會生病,其他只是反映,即「病徵」,非「病源」)。我簡而言之,是內在出現問題,皮膚才有那麼大的反應。你的兒子出疹,即他有能力解毒,但不能完全解去,其實總好過不發出來,無濕疹的孩子,因為毒都藏在內臟了。

增強免疫力

近來因為太多人生病了,不少網友問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前在不同文章裡輕輕帶過,不如也藉此整理一下。
首先,要明白病毒病菌滿佈四周,型號之多,什麼疫苗及抗生素永遠也追不上,關鍵是要身體健康。人類身體製造抗體的機制,什麼化學程序都複製不了,所以只要強身健體,就能打敗任何外邪病菌。
最容易入手,是溫度,人要夠體溫才能好好工作。西方醫學角度是高溫能殺菌,中醫角度則是血氣行得好,什麼也好處埋。平時一定要穿得夠,也別看小「冷氣」,交通工具上的、辦公室的,讓我們身體長期處於寒濕狀態,一定要多穿衣,關節和頸要暖,也不要貪方便常穿拖鞋出街。
此外就是多喝薑水,薑又便宜,又有效,生吃或煲水也可以。生病時煲粥也行,是平民人蔘。
日常可以如日本人,天天浸浴,香港地方不大,可以改為浸腳,每天帶動血液循環,像做運動一樣。
飲食方面,早上最好吃米飯或粥,對亞洲人體質好,不方便可以焗番薯,別吃街外買的麵包,都是一堆化學物及劣質牛奶製成的。晚上不要吃水果,有少許咳或鼻水時也不要吃,很多人喜歡以水果作為補充維他命C,但虛寒體質的人不適合多吃,大家應該試過便知。
日常就是精煉的東西不吃。天天吃的東西一定要有機或高品質,包括米、油、鹽、糖:
1)米吃有機白米,雖然有說它不夠粗糧好,但我的感覺是容易消化,且十分補氣。早餐吃飯更令人精神一振(餵母乳的媽媽一定有經驗,早餐吃飯,母乳都會更濃)。其他五穀如糙米、小米、紅米等,都十分有益,但對小孩消化負擔較重,可用來煲粥或稀飯。
2)油首選椰子油、牛油果油、牛油、橄欖油、芝麻油。油對身體的運行非常重要,一定要選品質好的。首三樣適合高溫。
3)鹽要海鹽、岩鹽,總之別用精製的。
4)糖只用黑糖、蔗糖、椰糖、麥芽糖,沒有精煉過,有機出品就可以。
其他食物,只要新鮮,沒病沒痛,不用太執着,種類夠多就可以。益生菌一類的發酵食物可以添多一點,例如麵豉湯、泡菜。堅果類也可以攪捽加進飲料。牛奶喝少點,首選米奶及杏仁奶。
最後,當然少不了水,最好裝濾水器,飲用或洗澡的都要擋去添加的化學物。

香港疫苗之疫苗標籤

藥物和疫苗的標籤,最重要的是看安全性,與其它什麼藥有衝突,或於什麼情況之下不能服用(Contraindications),且副作用報告有什麼等等。 各地的藥物及疫苗標籤有特定指引,我對比過香港和美國的疫苗標籤(Vaccine Insert),後者較詳細。例如我們關心的嚴重副作用(Adverse Reactions),會分
 1)自家實驗所得的(Prelicensure Trials)
 2)推出市場後大眾所回報的(Post-marketing Reports)。

兩者的抽筋、免疫系統紊亂、休克、發疹、癱瘓等的比率都不同。而且有詳細說明每一種副作用的反應,並非只是一個病徵名目(如抽筋)。 如今衛生署的網頁非常簡單,我們電郵過該署問拿疫苗牌子及名稱,發現很多在藥廠網頁也會找到較詳盡的副作用說明,以不同身體部位及系統來分類,及可能的相關反應。以下我整理了各疫苗的牌子,點擊進疫苗名可以看到標籤:
疫苗 發行商 生產商
卡介苗 BCG VACCINE DKSH HONG KONG LIMITED BUL BIO-NCIPD LTD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TETRAXIM VACCINE INJ ZUELLIG PHARMA LIMITED SANOFI PASTEUR S.A.
乙型肝炎疫苗 ENGERIX-B JUNIOR VACCINE INJ 10MCG/0.5ML
ZUELLIG PHARMA LIMITED
SANOFI PASTEUR S.A.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 PRIORIX POWDER FOR INJECTION VACCINE (LIVE)
ZUELLIG PHARMA LIMITED
GLAXOSMITHKLINE LIMITED
肺炎球菌疫苗 PREVENAR 13 VACCINE LF ASIA (HK) LTD - HEALTHCARE DIVISION WYETH PHARMACEUTICALS
水痘疫苗   VARIVAX VACCINE ZUELLIG PHARMA LIMITED MERCK SHARP & DOHME (ASIA) LTD
流感疫苗-四種型號  FLUQUADRI QUAD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PEDIATRIC FOR 6-35 MONTHS OF AGE)

流感疫苗 (北半球) FLUARIX TETRA NORTHERN HEMISPHERE VACCINE SUSPENSION FOR INJECTION

甲、乙流感疫苗 VAXIGRIP PURIFIED FLU VACCINE
ZUELLIG PHARMA LIMITED

GLAXO
SMITHKLINE LTD.

ZUELLIG PHARMA LIMITED
SANOFI PASTEUR INC.

GLAXOSMITHKLINE BIOLOGICALS

SANOFI PASTEUR S.A.

質疑免疫針 精讀版

編按:早前,網媒有一則有關美國社區爆發麻疹的報道,掀起一陣爭議。對於近年參與網上疫苗討論的人來說,這則報道早已是舊聞。《素人父母》作者林綸詩此文,提供各國資訊,並指出香港政府未為公眾釋疑……

1. 永遠的代罪羔羊 - Wakefield

看到有醫生談起嬰孩免疫針與自閉症的關連,又引了「1998年關於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MMR)防疫針與自閉症的醫學論文」,說明發起醫生如何被釘牌,所以這是個誤解云云。這份Andrew Wakefield寫的論文,每次都被拿來做「反疫苗」的罪證,說明質疑疫苗的人如何不科學,竟相信一個釘牌醫生。

我4年前在媒體寫過,這份論文所引起的風波是完全進入非科學範疇。長話短說:這份報告,由幾人寫成;釘牌,是因為樣本抽樣問題,非結論問題,而且作者已復牌(除了Wakefield,他沒去再申請),同樣報告以較合適樣本抽樣去做,已重複並得到相同結論 (例如Stephen Walker) 。但為何每一次疫苗討論都要圍着這「唯一」的報告團團轉?面對種種疑慮,難道香港衛生署以至政府沒責任回應,也沒義務去提醒?

2. 「科學」證明

我看過疫苗支持及反對的兩方,於各大學的醫療論文庫(包括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 Med)抽出疫苗有關的文獻統計,有約130份認為疫苗及其成分可以引致創傷,包括神經問題及自閉症,另有約100份列明無關,且鋁、甲醛等的含量安全。

支持疫苗者常說要「科學」一點。沒錯,以上就是「科學」,你可以把130份逐份質疑,我們也可以把100份逐份懷疑。若兩者相若,誰又在「科學地」告訴我們「兩者無關」?只是身為父母,都會看科學以外的因素,例如實際環境。

3. 可怕的數字

美國1980年代自閉兒童數字是1/2000(WebMD),如今是1/68(美國疾控中心,2014),那年代他們有8支嬰兒疫苗(兩歲前接種),如今則有26支。看看當代同期國家的話,香港現在是14支,而美國自閉症及嬰兒猝死症率,在已發展國家當中冠絕全球。科學家大概說沒有因果關係,但現代醫學一直解釋不到嬰兒猝死和自閉原因,而其他醫學執行者卻處理到疫苗創傷,後者說得出是疫苗問題,作為父母會信哪一方呢?大部分antivaxxers都是ex-vaxxers. 就是因為眼見過疫苗創傷。

4. 疫苗賠償

看實際數字 (每季有公佈,賠償最多為流感針,MMR和Dtap,HPV追上中) ,亦可看法庭判決。美國一向有疫苗賠償制度,所有疫苗創傷者可以獲得政府賠償,藥廠則免責,免廠方捲入訴訟,影響製藥。很多美國人也不知道有此機制,且醫生也不願被捲入訴訟,出現了市民知情權被剝奪的現象:一般醫生在接種疫苗時,不提醒家長,就算嬰兒身體出了後天的毛病,家長都未必知道與疫苗有沒有關係;當地醫生在避免捲入訴訟的原則下,會否主動提出可通報,亦未可知。種種原因,令報告數字顯得非常低。而法庭多以「疫苗本身有列明的不良反應」作賠償基準(至於香港,醫護人員的習慣是不會主動讓人看,家長也不會主動問,衛生署到底有沒有給醫護人員清晰的指引,更成疑問)。
疫苗的官司

5. 法庭案例

2013年,法庭就賠償給Ryan Mojabi及Emily Moller,前者與之前的Poling和Banks案例一樣,是判MMR導致永久性腦部損害,即疫苗包裝有列的「encephalopathy」(腦病)。而Moller則是在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疫苗(同時有打MMR)後,引起癲癇、高燒、發疹後的腦部損壞。這些個案打了多於10年,而這些兒童如今都是自閉兒童,但法庭沒有發布腦病與自閉症的連繫。

6. 藥廠文件

2014年,意大利政府都判了一男孩勝訴,孩子曾接受乙肝、小兒麻痹、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及流感疫苗六合一疫苗,後來被發現患了倒退型自閉症。而這宗案例另一有意義,就是公開了藥廠(GlaxoSmithKline)內部資料,證實此六合一疫苗在經過臨牀試驗時,有5宗引起自閉症的報告;接種時,水銀未被抽起,如今大部分嬰兒疫苗也是沒有水銀,醫生舉證時都賴在水銀的頭上。但不少科學家認為,鋁合物及過多病毒同時接種,都是元兇。

7. 疫苗副作用

當然,我們都明白,免疫針不是自閉症的唯一原因,不少環境及毒理學的科學家,曾提出農藥及基改食物與疫苗的互動關係,即母親攝入的毒害(也包括疫苗)和孩子接種疫苗時產生相輔相成的反應,令今天孩子的慢性病病發率高企。同理,免疫針副作用不僅是自閉症,很多人都沒有事,但有人打了,會有過敏如患上濕疹或鼻敏感,而我根據一個素人母親的常識:打了毒進身體,好處不一定比壞處多──就算真的能免疫(雖然我並不贊成這些最多只有30年功效的抗體是「免疫」的真定義),同時有許多不被告知的壞處。今天有個「科學」說法,就是看哪方面的風險較大;平衡副作用對比染上該病的可能性後,決定打或不打。
為什麼不可以質疑

8. 醫學常理

我不是科學家,但作為母乳媽媽,知道孩子在首8個月不會保留抗體,應該是全靠媽媽奶的抗體,更不會保留疫苗所硬刺激的抗體(故才需要加強針),所以疫苗需要鋁佐劑來刺激、需要靠混合針把毒和細菌加起來增加接種者的敏感度,但這些打仗方法會否容易過頭?有沒有不偏不倚的專業人士把它的風險好好講解一趟?

疫苗是由動物基因或墮胎嬰兒的基因所培植的話,轉移器官手術都要防排斥,那加了甲醛及「味精」作為防腐劑的疫苗,又真的絕對安全嗎?這個年代,人人都要有批判能力,質疑政府、質疑傳媒、質疑財團,作為父母,我們難道不可以質疑直接打進孩子血液的疫苗?


■世紀.info
疫苗接種計劃一覽
更新日期:2016年9月21日
www.chp.gov.hk/tc/view_content/18870.html

作者簡介:曾於傳媒工作,希望憑新聞觸覺及資料蒐集,尋找並分享健康育兒之道。《素人父母》書籍作者及面書版主。

類固醇疑惑

香港兒童呼吸及過敏學會調查發現,香港對使用類固醇治療哮喘的接受程度僅得60%,亦比其他地區有為低,對哮喘治療的滿意度亦最低。

這個學會比較內地及澳門,然後把矛頭直指香港家長因為不肯用類固醇,所以才會對治療不滿,也明目張膽地反對這些家長用針灸、成藥等替代療法,又說類固醇比偏方可靠。

滿口只為自己賣藥利益的人,實在是本末倒置。以上地方中,香港的教育程度及資訊流通程度,該是最好的,這不是家長拒絕類固醇的主因嗎?就像在美國的調查,拒絕疫苗者多屬大學畢業以上的家長,不正是代表這類家長有更多資源去理解真相嗎?為何反被這些專業人士視為「無腦之人」?

這些專家更說到類固醇用藥非常安全,有些劑量甚至低得可說是無副作用。類固醇其實根本就是作用和副作用一樣的產物,即遏抑發炎,以至遏抑免疫系統,某程度上就是說藥理是依靠其副作用來治病。「研究指,兩歲以下的嬰兒若出現濕疹,日後患哮喘的機會比正常人高出兩至三倍,建議母親在懷孕期間毋須戒口,待嬰兒出生後頭半年以全母乳餵哺,家長亦開始嘗試讓嬰兒進食敏感食物,例如花生或雞蛋,有機會減少嬰兒日後敏感的機會。 」

哮喘成因有很多,以上所說就是遏抑了濕疹走入肺(由表變了裡症),其他原因包括肺器官較弱、吃得太多西藥遏抑過往咳嗽,甚至情緒問題。類固醇不理因由,方便但過強,把支氣管打得毫無反抗之力,怎能算治療?還叫人不需要戒口,生冷全吃,又說應早吃花生,家長都心知肚明,西醫的「指引」年年改變。

近年三伏天、針灸、順勢療法等,對哮喘兒童情況都有明顯改善,其他家長才會效法。香港的選擇亦較多,才會有這個研究發現,實不能任由「專家」指手劃腳。

中醫醫館裡聽得較多是用了抗生素及特敏福,康復後便有哮喘,又要聞氣,醫師多用「清」法,要吃幾個星期。自然療法裡,也有做整骨(姿勢影響氣管)、針灸(清毒及強肺)、打坐(處理情緒) 等醫好哮喘。美國有些人會買膠性銀噴劑(天然抗生素)及喜馬拉雅鹽呼吸器,紓緩哮喘問題。

總括一句,在資訊流通的社會及年代,憑專業身份不再能蒙蔽人心。

誰敢打壓羅拔迪尼路 《疫苗接種》禁播風波




香港有《十年》,愈禁播,走勢卻愈強,甚至衝出香港。美國上月也殺出一齣爭議電影,結果卻是打壓成了宣傳的工具,令其遍地開花。這套叫Vaxxed From Cover-Up to Catastrophe(《疫苗接種:從隱瞞到災難》,下稱《疫苗接種》)的紀錄片甚至被評為美國關注疫苗長征的一個里程碑。(按這裡看有心人做的中文字幕版,是一個加拿大人自己用google translate和少少中文知識做的,他說想更多中國人看明白這類題材的紀錄片。)

事緣是著名影星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發起的紐約Tribeca電影節,一早排了這套紀錄片,但三月尾公布放映時間表後,不到半小時內,超過百名美國醫生和科研團體集體向電影節發出聯署電郵,反對公開放映該紀錄片,羅拔迪尼路受壓,表示會把它下架。

但有趣是,四月中,他和另一創辦人上了NBC的電視節目Today Show本為宣傳電影節。羅拔迪尼路卻說起不認同抽起《疫苗接種》的決定,甚至覺得公眾應該有更多討論及知情權,且不認同疫苗救人的統計數字。另一創辦人被他這個態度嚇得措手不及。原本大家以為他們上節目是要擺一個「共同進退」的姿態,但節目直播那一刻,羅拔迪尼路卻說覺得需要正視美國高企的自閉症數字,而這紀錄片提供了一些線索。

自閉兒子家長──羅拔迪尼路
由於直播節目掀起比之前更大的漣漪,Today Show在五天後追加只談《疫苗接種》的訪問環節,再邀請兩人。羅拔迪尼路以自己有一自閉兒子的身分,說對美國醫療制度及美國疾控中心的質疑,並表示有機會再放類似紀錄片時,自己會知道怎樣做。另一創辦人則是主流的聲音,及後也被發現親友做有關醫治自閉的藥廠及中心,故態度這麼強硬。

這一兩波之後,電影亦正式被一公司買起發行權,開始有紐約以外的城市播映該片,其中Angelika院線首播,放了三天已達近二千人入場觀看。本來播映一周,現延長映期為三星期。洛杉磯,德州也開始有數間戲院播放。芝加哥、丹佛等地亦相繼排期。那是史無前例、以疫苗為主的紀錄片上正場,且愈開愈多。

「反疫苗」、「反科學」?
到四月尾,被視為保守的Fox News頻道Fox and Friends節目竟然邀來該紀錄片的導演來訪問,且是不偏不倚地介紹其為「針對美國疾控中心所處理及隱瞞疫苗與自閉症關係」的紀錄片。這與先前傳媒一窩蜂報道它作為「反疫苗」、「反科學」的取態不同。

而且,讓這位導演上鏡,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這要由2014年說起。一位生物工程家及疫苗創傷者家屬Brain Hooker收到美國疾控中心的告密者William Thompson主動聯絡,指出美國疾控中心早於2003年發現非裔男孩若在三歲前接種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針(MMR混合疫苗),且與其他疫苗太相近地接種,會比三歲後接種的男孩高3.4倍機率患上自閉症。

「你不認識我,我知道你有一個自閉症的兒子……」這是ThompsonHooker的第一個通電。Hooker曾以信息自由法促請政府交出一個自閉與疫苗研究的原始數據。Thompson願意站出來,是對他自己研究的轉捩點。導演Andrew Wakefield用他倆的錄音開始,再由各方印證這些一直被隱瞞的資料,包括訪問疫苗創傷家屬組成的Hear this well、前藥廠員工、相關政客及認為疫苗有問題的科研專家。

失德又如何
Wakefield就是逢支持疫苗者必引的「被吊銷牌照的醫生」。1998年他因為發表MMR混合針與自閉症及腸道問題有關連,在英國被告失德,於是近廿年被人拿作代罪羔羊,用以說明反疫苗的人不科學。沒有人會提其他研究的,因為其他人沒有被吊銷牌照。

有趣的是,當年他並非因為研究結論而被除牌,而是因為被質疑先取腸道有問題的孩子作實驗對象,被認為不合程序。他的拍檔早已上訴且拿回牌照,並有兩個科學家重複他的實驗而有相同結論。他自己卻笑言拿回牌照也沒用,在主流醫學裏,他已經水洗唔清。
 
詳說他的背景,是因為今次《疫苗接種》所得的成功,大概是因為由他執導。可知近年這類揭露藥廠和政府勾結(Bought2013)、質疑疫苗成分(Traced Amounts2014)的電影不是不存在,出了DVD,還上了Netflix,卻從沒得到這程度的迴響,只限有心人關注,未能進入輿論。羅拔迪尼路固然是關鍵,但當年《Traced Amounts》也是獲得占基利加持的(他多年強烈要求水銀應從疫苗裏移除)。這回的軒然大波,有評論指完全是因醫學界及傳媒要繼續批鬥Andrew Wakefield,只要他一說疫苗,他們沒辦法當看不見他,因為多年無間斷地聲討他,另一方面也以為用舊伎倆就能打發他。

結果是《疫苗接種》比Tribeca電影節獲得更多注目。如羅拔迪尼路所言,先不要批判,聽聽這紀錄片要說的事。這不是反疫苗的電影,是說醫學與利益掛鈎的電影,何况此電影其實是要倡議分開接種,分散接種,而非零接種。

香港近來多了傳媒談疫苗,由報紙、周報、網上電台也有醫生或家長分享疫苗的弊病,由嬰兒疫苗至子宮頸癌疫苗都有,容許不短的篇幅舉證及討論。現已有新聞說《疫苗接種》的新發行商和中國電影公司談洽好,將會帶到中港台三地。人人皆有醫學知情權。當大家開始看到抗生素多年來所帶出的抗藥性災難,為何不能質疑疫苗氾濫所引起的慢性病及重金屬中毒呢?這不是科學家才有資格質問。而傳媒工作者、意見領袖也需要帶頭質疑,不一定要支援被打壓者,至少開放園地讓他們的聲音響起來吧。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愈禁愈強──一齣關注疫苗和自閉症相關的2016年紀錄片)

關於疫苗的一些論述

在今天的媒體論述中,甚至在更嚴謹的醫學期刊內,針對疫苗作用的質疑研究及報道早已罄竹難書。在此先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的立場──我們的健康是我們的選擇,而你和你孩子的健康是你的選擇。《素人父母》希望提供作為父母角度,去重新思考不同加諸孩子身上的醫療建制安排之合理性及效用,從而為個人作出最適切的抉擇。讀者不需要認同我們的決定,但能在為孩子接種疫苗前,多了解一下其中成分,看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剖析意見,至少也算盡了作為父母甚或更低層次的消費者責任。

麻疹疫症的討論
世上很少地方有100%的接種率,除了中國聲稱達99%,美國不同州份有9299%的接種率(全高於專家要求的90%以上達至社區免疫),但現實上這些地方的麻疹潮並無減退。《南方都市報》麾下的《深度周刊》(11914日)有詳細跟進麻疹疫苗在中國被強制接種後的「針害」。

政府和傳媒連成一線,把責任歸咎到沒有接種的小孩身上(即其不負責任的父母),輿論在未證實源頭由非接種者、接種者、遊客還是疫苗中的麻疹病毒而來(麻疹等混合疫苗是減毒,非滅活病毒,接種後數星期內有機會把活毒傳給他人),就紛紛指摘不接種者帶來的「災禍」,「科學」得令人五體投地!政府和藥廠律師更快速上馬,立刻提出該州份強制打針的議案,政治味濃得不得了。疫苗把細菌或病毒帶回社區,且因有這麼多宿主而變種及散播。反而沒有接種疫苗者,若「不幸」染上麻疹,用中醫或自然療法 (多用維他命A) 來紓緩,根本已不成大病,更能永久免疫。美國自2003年就沒有再有麻疹死亡個案,但死於流感或肺炎的就越來越多。只針對麻疹去看整體健康,根本無稽。歷史令我們害怕麻疹,但要正視的是當今還死於麻疹的小孩多在落後國家,本身已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且自80年代起,已有對付麻疹引起的中耳炎及肺炎之抗生素(先不去談其他療法體系)。不少美國醫生,無論反不反疫苗,也有不少認同麻疹非嚴重疾病。

美國的整體健康
但有趣的是,局外人煞有介事以為美國人都因麻疹一事而瘋狂,進入「獵女巫」的時代,咒罵決定不接種者自私不堪,USA Todaymsnbc的調查卻有驚人的結果,前者顯示92%覺得接不接種是個人選擇(共13,979票),後者反映88%覺得不需要有聯邦法例來強制疫苗(共18,000+票)。看到不少留言反而埋怨政府強推的醫療政策,以及美國每况愈下的人民健康程度,例如持續高企的孩童猝死率(美國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世界排名位置是34──一千名孩子有7.8個死亡;香港排第7──一千名裏有4.7個死亡)、成人的癌症及心臟問題等。

社區免疫力
回到社區免疫力的問題,既然要霸道得以其為借口強迫所有人打針,為何不把矛頭轉回藥廠? 美國麻疹針的製造商Merck其實正面臨訴訟,由前員工揭發藥廠做手腳,令其疫苗實驗報告聲稱有95%效用,可讓其他藥廠的同類產品被淘汰,因而獨霸市場多年。Merck也被指只用了疫苗的病毒去試疫苗,而非「野生」病毒 (wild virus)。支持疫苗者若由衷相信疫苗效用,應該好好敦促藥廠推出更有效及效力更長的免疫針,而非強迫所有人一起接種「只有六成多、只能維持二、三十年效力」的疫苗。

反疫苗的醫學及法律基礎
我們一直在反疫苗,反對的是不安全的疫苗。若疫苗百分百安全,百分百有效,沒有包裝上所列出的副作用,沒有美國、日本、台灣賠償機制提出的疫苗創傷報告,沒有意大利法庭近四年兩度判決疫苗引起自閉的案例──作為父母根本沒有閒暇來反疫苗。

若醫生及護士會仔細閱讀疫苗上的成分及嚴重副作用給父母聽,我們也不用提了(接種減毒活疫苗是建議受隔離數周,因為接種者的唾液等可能存在當中的病毒,但我們在香港從沒聽聞)。當接種疫苗變了例行公事,那才值得留意。

至於科學報告一向有正反兩面的說法,無論從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角度(把經濟利益、政治瓜葛也加進去),大家都有權及應該聽從不同方面的意見才決定。關於疫苗引起的問題,其實並不只是自閉症,還有濕疹、發育不良、腸胃及呼吸系統等問題,在美國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裏僅論麻疹針的已有37個研究報告,而不是由所謂的反疫苗瘋狂分子提出,讀者可以追蹤參考對照思考。

爭議性的報告
而以上更只是美國的報告,還未算入其他國家的研究。最多人談是日本1996年的報告。日本因為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針的嚴重副作用而停了接種一年,92年停了一年,93年開始分開接種。所謂的對照實驗沒有比較沒接種者,僅以混合針及分開三針的兒童作比較,之後自閉症數字更攀升,他們的結論是認為與混合針無關,但沒有進一步探究為何數字會攀升?答案是,有兩位日本醫生教授在2002年匯集混合針及單支針的總接種率,由美國教授Jeff Bradstreet把這些結合到96年的報告,發現之後接種率高了(更多人接種單枝針,因為以為安全了),而麻疹針的覆蓋率與自閉症的上升趨勢傾向同步。
至於被撤回論文的Andrew Wakefield,一向是反疫苗者的代罪羔羊。若真的要逐一去闡述,那又要談2006年美國Stephen Walker教授的研究,他在82名自閉兒童中,於70個兒童腸胃裏發現Wakefield所說的麻疹疫苗型號,令其腸胃有發炎症狀。他不敢直指這與自閉症有關,但也認同Wakefield的發現是正確的。至於聲名方面,與Wakefield一起被拉下馬的助手,兩年後上訴得直,判定其團隊並沒做假,只是Wakefield沒有錢上訴。至於所謂拉他落馬的Brian Deer之「獲獎調查」,也一直被指乃收取藥廠利益後的撰作,而他更不是Sunday Times的正常員工,後來在背後協助他的專家團隊,也被揭與GlaxoSmithKline藥廠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去舊患的過程

最近見到有人談排「業障」,相當有趣。其意思就是將之前的舊病都逐一排掉,身體只要夠能量處理好眼前的病,就會一併開始清理從前的。 文章談及膝頭的舊患、中學時的胃痛,在吃中藥一會兒後,竟然都浮出來了,而這些舊症的共通點,當然就是當時用西醫方法來處理的。

身體的層次遠比我們物理認知裡的更深和複雜。我更聽過某個案,小時候失禁,吃西藥停了,但身體一向也很差。十多年後,找到好中醫,調理得手腳都不再冷了,開始沒有了一個月一次的感冒,然後舊症跑出來了── 一天她突然失禁,小時候那種恐懼回來了,但今次她沒有再吃西藥,她又再找中醫。今次的失禁維持了好幾天,膀胱更痛得比從前兇,但過幾天便停止了,且沒有再復發。

當然,有人會質疑,也不知道是否復發,也不知道會否再回來呀。但經驗告知及根據排寒理論(看李璧如醫師會說得較詳盡),舊症復發是很好的康復指標。所謂慢性病或癌症,都是多年壓抑下去的東西。就像以中醫或任何自然療法所治的濕疹,所有患者都會表示搽得類固醇最多的地方,一定會爆裂得最厲害。 當然,判別是否舊症是很難的,只有醫師憑知識和經驗得知。有些醫師不想解釋,不喜歡愈描愈黑,講到清理病者小時候的感冒或疫苗針毒,病人會否相信?每位醫師都有自己的醫人哲學,所以要看醫緣。

但我總認為,好的醫師能說到排毒反應大約會維持多久,會從什麼管道排。若不在其預計之內,或他也想不通透,就轉醫師好了。 明白健康之道後,我發現最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觀念,以及自己的感覺。不過,不論新症還是舊症,惡化了還是排舊毒,最重要是別壓抑,只要多給能量,即喝薑湯、浸腳、暖敷等等,終有排完的一日。運氣好的話,找到個好醫師,就能加速完成了。 人的身體非常厲害,只要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回復健康,身體就會開始調整,大家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