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疫苗時,看的應是疫症

免疫針真的替我們預防疫症嗎?當有人聽到我不為孩子接種疫苗時,大家最擔心當然是我的孩子會受感染嗎?也有少數人會覺得我們是危害社區健康的敗類,令社會再次陷入疫症危機──其實,疫苗和那些針卡上的病,並不一定有關的。

查一查美國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99年曾公佈1900-1980年傳染病的死亡率趨勢)及英國的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世紀麻疹死亡率) 的數據,可看到在疫苗普及的1960年代前,死亡率已經下跌。換個角度去看,若比對一下沒有疫苗的壞血病、傷寒症及猩紅熱,發現其死亡率都同樣於1960年之後下跌,即與麻疹等針卡上的傳染病的情況相距不大。有傳染病學家都認為疫苗不是傳染病下跌的唯一原因,更重要是衞生和營養救了我們。

所以,不打針會否令病毒回歸社會? 歷史告訴我們不然。其實,以常理來看,不正正是打針會令病毒不停增加宿主嗎? 接種活毒針者更規定六星期內接受隔離 (即水痘針、麻疹針等),但如今衞生界都不執行了,家長也慒然不知,變相令活毒回到社區,有些案例更是感染家人。而Oxford Journals就驗證過2011年紐約的麻疹小爆發,內裡一位感染者曾接受麻疹疫苗兩次,不單感染了麻疹,還將其傳染給四個人。

不同嬰兒疫苗有不同的保護年期,除了麻疹針被認為有永久保護外 (此仍政府聲明,但明顯已與以上例子不吻合,接種疫苗者都染上了麻疹),其他疫苗效力的官方數字最多也只有25年保護,這意味著大部份香港人,在30歲之後沒有再接種針卡上的疫苗,就與我的孩子一樣,都是「沒有接種者」,即某些人眼中的「帶菌者」。社區免疫是不成立的。

天然感染的傳染病,則有永久免疫。天然感染不是殺得人多嗎?即使在西醫的系統裡,如今抗生素已能大量減少併發症,搞清楚了疹類不能用某類退燒藥,已能大大減低了死亡率,遑論現代社會的衞生和營養已給了我們很大的保障。美國對上一宗麻疹死亡病例就是2003年,但藥廠及政府總會說全球的死亡率,把發展國家也算進去。但在美國賠償機制尋找的話,2003年至今,就有96人死於麻疹混合疫苗的副作用

就麻疹而言,世衞的建議是補充好維他命A,就可以避免了麻疹的併發症,而自然療法裡也是提議醫麻疹用高劑量維他命A。可見體質比你有沒有染上該病重要,而疫苗所給的假抗體也不是必需的。關於為何疫苗是能做「假抗體」,可以查一下關於巨噬細胞及T1、T2淋巴細胞與疫苗的醫學文獻,這兒不詳說,但驚奇的是,很多免疫系統專家的確不贊同疫苗。以父母的常識去理解他們的解釋,就是病毒不透過正常管道,即呼吸或消化系統,進入身體,而是直接繞過皮膚打進血液,不會令全部士兵啟動,所以疫苗製造者便要以鋁合物或把不同病原體(如百日咳桿菌加破傷風桿菌的神經性外毒素)加起來,才能刺激免疫系統。但這很容易就會過了頭,且就算處理掉,也沒有管道離開,故會引起一堆複雜的副作用。

另一問題是,如今接種免疫針後,醫生是建議餵退燒藥的。這變相是不容許身體打仗,把毒打進身體後,身體開始作出反應,退燒藥的藥理卻是停止肝臟的解毒工作,把溫度硬降,令本身透過發熱去殺菌的機制急停,那不是拿孩子的身體當戰場亂搞嗎? 結果孩子只能硬接了所有毒素。

作為家長,我情願孩子冒生病的險,做出「真抗體」,多於要冒免疫針的風險。歷史及常識告訴我,無論是天然疾病,還是面對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孩子的體質都是關鍵,那不是等於體質就決定了健康的一切嗎? 疫苗若不是以改善體質的方向去做,其實也只是免疫系統不必要打的一場仗而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